關於經營自媒體的大小事,上集分享了創作者的工作內容有哪些、該做自己喜歡的,還是別人喜歡的內容?
今天就來繼續跟大家聊聊,要怎麼塑造的自己的形象、標籤,以及當創作者有什麼隱憂。
要如何建構屬於自己的TA、標籤?
1.設定自己想吸引那些輪廓的族群,將內容圍繞在他們會有興趣的話題上
如果本身在做課程、證照的培訓,主要學員是專業人士,那麼創作內容就要有相當的專業度,例如文章內容是閱讀專業期刊文獻後所整理的、或者是分享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;
若本身在經營服飾業,販售的衣服適合18~25歲的女性,則可從這個年齡層最在乎的事(如:愛情)來作為創作主題,然後再適當的將主題與服飾做上連結。
2.強化自己1~2種標籤,創造獨特性
談到羽球國手,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戴資穎;談到星座,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唐綺陽,那麼你希望別人一提到什麼領域,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你呢?因此找到自己的專長與特色、為自己貼上標籤很重要,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花上幾個月,甚至幾年,因為一開始通常會是迷茫且發散的。
以營養師來說,其實還可以再細分成臨床、團膳、生技、運動營養…等領域,若第一份工作是臨床,就會對疾病營養較熟悉,等到一年後換到生技產業,又會得到新的技能與觀點,而這半年開始嘗試健身,因此也對運動營養有興趣,於是頭幾年的狀態會是,對各領域的接觸點很廣卻不深,等到經歷更長的時間,才會慢慢過濾出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。
這就是藉由工作、生活,為自己找到專長、貼上標籤的過程,於是之後的創作主題就要盡量的圍繞在這個標籤上,才能讓別人一提到這個領域,第一直覺想到你。
當創作者的缺點與危機
1.生活、工作時間無法切割清楚
不論全職創作者、兼職創作者,他們通常是無時無刻都要想靈感來源,譬如去餐廳吃飯,就想到一個企劃來分析餐點營養價值、去看一個展覽,就有心得想要分享,生活與工作的界線相當模糊。
創作沒有像正職工作一樣,有明確的上下班打卡時間,看似自由,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拘束,因為24小時都必須沉浸在創作的氛圍,而且如果是一人經營,更會有體力、時間不平衡的問題。
2.情緒焦慮
A.面對網路霸凌、騷擾的壓力
在網路上,因為不會與對方面對面接觸,使大家更敢表達自己的想法,一拿捏不當就成了言語暴力、言語騷擾、抹黑毀謗…等,使得創作者除了製作內容,更要花大量精力消耗自己的情緒。在這裡還是要呼籲大家,言論自由不等於能恣意的攻擊他人,即使是在網路,也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言論負責,期待還是能建立友善的網路交流環境。
B.與同行間的比較心態
吃醋、忌妒是人性的一部分,當大家的背景、條件都差不多時,難免會有比較、負面的心態,但如果長期身陷這樣的思維與情緒,對自己是不會有太大的幫助,倒不如換個角度去分析對方能有這些機會的原因是什麼、他身上有什麼地方是我也能學習的。競爭雖會帶來比較,但也是促使自我進步的一種方式,
C.數位時代的KPI檢核
粉絲數、追蹤數、訂閱數、按讚數、觸及率…等,這些數據在社群平台裡就是創作者的KPI,然而卻不一定與創作內容的質量成正比,這也是讓許多創作者感到挫敗的地方,情緒很容易受數據高低而起伏。
3.隨時會被取代
所謂「長江後浪推前浪」,即使你今天站在浪頭上,每過幾年、幾個月也會有其他優秀、有內涵、有趣、親民、漂亮、可愛、帥氣…等的創作者出現,所以對於廠商而言,其實沒有非誰不可,A與粉絲的互動率高但轉單量很少,那下次就改找B;B的轉換效果不錯,但報價太高,換算下來的淨利沒有多少,那下次就改找C。
對於經營自媒體許久的成果,自己當然非常有把握,但市場是殘酷的,隨時都在競爭,隨時都有被取代的風險,這就是創作者的危機。
當你只專注在創作的領域中,你關注的會是如何製作圖片、如何攝影、如何撰寫爆款文案、如何剪輯、如何經營社群媒體,全都圍繞在內容製作的技能層面。這些技能是經營自媒體的基礎,但在行銷產業卻只是一小部分,而行銷產業例如廣告代理商、網紅經紀公司,卻更是能貼近市場、協助品牌商的推手。因此當創作了一段時間,還是要試著將自己格局提升到另一個層次,懂得未來的布局與轉型,才有機會創造另一波高峰。
較好理解的說法是,一位小歌手從跳舞、唱歌開始練起,熬了10幾年終於成了超級巨星,也熟悉了整個演藝生態,但考量到時間、體力總是有限,不可能未來的20~30年都還繼續唱跳,因此成立了自己的藝人經紀公司,簽下了多名具有潛力的藝人,提供藝人資源,也從合作上得到了分潤,彼此間成了互助合作的關係,這就是視野與格局的轉換。
相關
Annie
一位愛畫畫的營養師, 喜歡用詼諧、幽默的方式,分享自己對於營養、食品、行銷、職涯上的觀點, 因此在2020年開始經營「食癒插畫室」,到了2022年則正式更名為「食繪宣言」。 希望能用插畫療癒你的心。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