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在youtube界中,食品類的開箱影片一直擁有極高的點閱率,例如便利商店每個月的飲料新品、熱食新品….等大評比,不僅抓住了消費者愛嘗鮮的心態,也顯示出了「創新」對於食品產業的重要性。
▎2020食創獎—唯有創新,才能突破侷限
而聚焦「飲食」產業的新聞媒體《食力foodNEXT》,也深知「創新」的重要性,因此在2020年舉辦了第二屆針對飲食產業的創新評鑑—「食創獎」,評選項目分為行銷與社群創新、公益與永續創新、包裝與技術創新、設計與美學創新、食品與飲料創新、餐飲與服務創新這六大類,並於12/3揭開得獎名單,對於用心投入食品產業的廠商是極大的肯定
▎食品研發是一條漫長且堅毅的旅程
雖然我本業為營養師,但其實碩士讀的是食品科學系,即使已畢業多年,仍會固定到大賣場、便利商店去觀察近期新品有哪些、食品界的市場趨勢為何,因此我對「食品與飲料創新」這個類別特別有感,而「食品與飲料創新」就與食品研發有密切的關係了。
從食品系畢業的學生,出路大致為食品產業的品管、品保、研發、檢驗…等,其中食品研發方面又可再分成研發飲料類、優格類、烘培類…等食品。
研發步驟從市場調查、靈感發想、執行、品評、修正錯誤、執行、品評,直到最後風味、外觀、質地..等項目都滿意了才算研發完成,整個過程可能就要耗上好幾周,甚至好幾個月了。
當然上述講的步驟都只是大原則,不同家廠商的作法可能還是有些許差異。
食品研發這件事,小到可以很簡單,大到可以很專業,就以我擅長的項目-「優格」來說,
消費者可以買一杯優格或市售做優格的菌粉,加進牛奶後,再放置於室溫或保有餘溫的電鍋中,隔天就能得到一鍋優格,簡單就能享受DIY做優格的樂趣,
但對專業級的優格大廠而言,製作優格的過程其實是建立在科學之上,使用的菌株、發酵的基質、培養溫度、培養時間、前發酵還是後發酵…等,這些都是需要測試的條件,
例如菌株方面,即使是同一種菌種,只要是不同菌株,它對於發酵的影響就會不同,有些菌株發酵後會比要酸,有些會具有黏稠性,有些容易使優格離水,
這些都是要在開發前期不斷測試、篩選的
ps.菌種跟菌株的關係,就像家人與個體一樣,
哥哥和妹妹都是張氏家族的人(都是同一菌種),
但哥哥、妹妹是兩個不同的個體(不同的菌株)
因此哥哥、妹妹的能力也會不同(菌株的特性會不同),哥哥很會跳舞,妹妹則很會畫畫
▎以宏觀的角度看待食品產業,正是創新的基石
因為自己的食品、營養背景,常常讓我思考更多的議題,當新上市的產品拿在手中,身為營養師的直覺動作就是看營養標示,但是除了營養標示,是不是有更多的資訊值得我們去探討、學習
為什麼使用這些配方?只是為了好吃嗎?還是為了讓產品更具有安全性、品質?
這個包材好不好撕開、打開?便利度?環保性?成本?
設計的美感?系列性?
容量與價格的訂定?
通路?陳列位置?
行銷策略?
甚至深到整個企業的營運模式、文化背景
從不同角度來看去同一件事情,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。以優格加糖這件事做來說,第一直覺反應會為了調味、單純為了好吃才在優格中加糖
但以食品科學的角度來看,糖會影響乳酸菌的生長曲線,進而影響優格的發酵狀況
因此光一個「糖」就能有各種不同的解析,更何況是一個產品,甚至一整個食品市場呢?
而「食創獎」以行銷與社群創新、公益與永續創新、包裝與技術創新、設計與美學創新、食品與飲料創新、餐飲與服務創新這六大類作為評比項目,正是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食品業,套一句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一句話,「食物要有營養,但不能只有營養」,更是提醒了食品產業應以多方位的角度去創新。
保有食品的安全、衛生是最基本的,然而對於對於認真、用心的食品廠商,我們是不是該給予更多的肯定及鼓勵?
當整個社會願意給予食品產業正面回饋,才能使食品專業人才擁有更多的動心與信心去嘗試、去創新,也唯有不斷的創新,才能蓬勃整個市場,使得食品產業與社會形成一個正向、友善的循環。
相關
Annie
一位愛畫畫的營養師, 喜歡用詼諧、幽默的方式,分享自己對於營養、食品、行銷、職涯上的觀點, 因此在2020年開始經營「食癒插畫室」,到了2022年則正式更名為「食繪宣言」。 希望能用插畫療癒你的心。
近期留言